聚焦
-
“巅峰”之下,开放“脉动”更强劲
珠峰之乡、雅江之源——这里是日喀则。当“世界之巅”敞开大门,能看到什么、会带来什么?炎炎夏日,怀揣着疑问与好奇,记者从拉萨沿着高速一路向西,找寻答案。
-
记者手记:4300米之上的坚毅与柔情
阿里地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。受地理和区位属性等因素影响,肩负着整个阿里地区进出境监督管理工作的狮泉河海关,并不直接承担口岸通关业务。虽然没有其他口岸现场的热闹景象,关员们忙碌的脚步却从未停歇。
-
巴松措盛夏里 遇见古村清凉
走进西藏林芝工布江达乡错高古村,可以看到碧湖、古村与如织的游人。让我们跟着记者看看古村的变化,感受夏日的清凉。
-
西藏冰川牧场欢迎你!
在西藏格达乡一处海拔5100米的牧场,帐篷冒着炊烟,牧民们将在这里度过5个月左右的时间。六十年的风掠过牧场,西藏的草原上,光伏和地热交响出未来,搬迁的车队开往远方的新生活。牧歌从未消失,而是换了一种更从容的腔调,在时代的乐谱上继续悠扬。
-
苍穹志:守护高原空港,见证雪域腾飞
2010年10月,日喀则和平机场正式开通民航业务,调任至日喀则航站党委委员、机场公安分局局长的大次仁献力其中。“日喀则是我的家乡,能为那里的民航事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,对我来说意义非凡。”从农村孩子,到民航交警、航站公安分局局长,再到机场建设者、航站楼管理者……大次仁的每一步成长,都深深镌刻着西藏民航跨越式发展的印记。“是时代哺育了我。”他这样感慨。
-
西藏乡村60年|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——克松
旧西藏时,克松庄园门口立着一根象征农奴主司法特权的法杖,牢牢钉在人们的脊梁上,叫嚣着旧贵族对农奴生杀予夺的大权。如今,这根法杖早已灰飞烟灭。走在如今的克松村(社区),宽阔的街道,雕梁画栋的藏式民居,正忙碌着翻新外墙的居民……这些安居乐业的美好场景,都展示着克松村(社区)这个西藏民主改革最前沿村庄的巨变与希望。
-
克松村的巨变与希望
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克松村曾是贵族治下的庄园,如今的陈列馆里展示着旧西藏农奴的悲惨生活。60多年来民主改革、自治区成立等一件件大事,给克松村带来了巨变与希望,这里已换了一幅新气象。
-
玛旁雍错湿地展现盛夏生命力
玛旁雍错湿地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。2005年,玛旁雍错湿地被国际湿地组织批准为国际重要湿地。盛夏的玛旁雍错湿地,既有自然的野趣,又有季节独有的湿润与繁盛。
-
藏羚羊群集结渡河 白色小藏羚成最靓 “显眼包”
森隆藏布河,地处西藏那曲市尼玛县北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深处。每年7月,在这里出生的藏羚羊幼崽会跟随母羊迁徙至栖息地。每到这时,藏羚羊们会齐聚森隆藏布河西岸,陆续过河。
-
西藏农牧民共享文旅发展红利
从纳木错到萨普雪山,从布达拉宫到大昭寺,西藏凭借壮美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底蕴吸引世界游客纷至沓来。西藏旅游热也让越来越多农牧民参与其中,展示西藏优秀文化和好客热情,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,共享发展红利。
-
一张藏毯的守正与创新
在日喀则市江孜县的一家藏毯编织车间里,珍拉正盘腿坐在织架前,双手在密集的经线间灵巧地穿梭、挑动、打结,一幅寓意吉祥的大鹏金翅鸟图案,在她手下逐渐成形。珍拉从9岁开始接触藏毯编织,在她38年的从业生涯里,编织的图案越来越精致,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,而贯穿始终的,是她一直坚守的独特技法——穿杆式连环八字扣。
-
在西藏 见证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答卷
拉萨市南山公园工作人员扎西曲培守护南山山林13年,见证了这里荒山变绿荫的奇迹。经过十多年的持续植绿,如今的南山公园已栽植树苗80多万株,造林面积达4350多亩,昔日的荒山变得绿意盎然。这片绿意的背后,是像扎西曲培这样的守山人艰辛的付出。
-
青山志:拉萨南北山的绿色答卷
2021年,拉萨南北山绿化作为西藏规模最大的营造林建设工程启动,计划用10年完成营造林206.72万亩。自那时起,让家乡变成青山绿水环绕的生态宜居高原城市,成了泽仁巴西努力的目标。4年间,她的工作很单调,挖坑、种树、浇水、养护;她的工作很辛苦,坑要挖在陡峭贫瘠的山体上,土要从远方搬运过来,水最初只能靠人举着管子一点点浇……寒来暑往,日复一日。
-
在西藏听见爱丨走上拉萨街头 感受高原热爱
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,记者走上街头随机采访路人,让每一个普通人说出他们心中对西藏的爱。